在市政协七届七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市政协主席杨枫
2014年9月24日
各位常委、同志们:
本次常委会议的议题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围绕强基础、重服务、惠民生,推进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刚才,秀桃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就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原则通过了市政协专题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协七届七次主席会议决定的议程,我就相关问题讲几点认识和意见。
一、深刻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关于文化建设板块列为15项改革之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战略部署;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指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第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我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第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我们放眼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活跃。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主动。
第三,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任务,历史地提到全党全国面前。由此,我们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充分认识我市文化的传承和特色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体现城市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强市之源,一个城市的文化就是一张城市的“名片”,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而且是保持城市生机和活力的不竭之源。
四平境内既有省内唯一的满族自治县,也有满族、蒙古族乡镇,满、蒙文化和移民文化在四平深度交融,形成了开放、包容、向上、团结的多元文化氛围。堪称满族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的萨满文化,在我市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并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把四平打造成世界萨满文化之都,具有雄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四平境内的梨树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从二人转曲目的创作到二人转演唱名家,都在东北享有盛誉;还有“红色文化”、“创业文化”、“诗词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了四平文化的鲜明特色。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投入逐步增加,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文艺创作、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监管长足进步,群众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文化七进”、“文化支农”和“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精心谋划并成功举办“九月鲜花”、“百姓健康舞”等大型活动;通过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正在确立和逐步完善。全市文化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在我市文化建设取得的这些喜人成果之中,最为至关重要的是,继凝结提炼出“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之后,市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认真总结四平演变发展的历史,集中各族各界和全市人民的智慧,提出了以挖掘研究、整理传承萨满文化为主导,突出挖掘传承红色文化、创业文化、诗词文化、二人转文化,形成“一主四辅”独具特色文化发展格局的清晰思路,给当下四平文化发展以准确的定位,为未来城市文化发展走势定下了基调。
三、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年初,市政协常委会就把关注文化建设、发挥委员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作为本年度两次议政性常委会议的议题之一,由分管副主席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进行深入调研。刚才原则通过的调研报告就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下面我结合市政府情况通报和推进建议的落实,从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建设的角度讲四点意见。
第一,抓牢主题,突出文化惠民。以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文化建设的公益性所决定的,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主题。一是要按照市委全会的部署,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通过组织“送文化下基层”、“三下乡”等活动,从丰富广场文艺演出、举办体育赛事、设置流动书报亭等具体工作入手,进一步丰富基层老百姓文化生活。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普及的力度,不断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不断丰富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广大农民在享有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生活的同时,也要拥有文化娱乐、畅游知识海洋。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对民众开放的程度,现有“五馆”和其它文化设施要消除各种服务壁垒,坚持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使公共文化的阳光平等地照耀在每一个人身上。
第二,抓实主线,突出促进发展。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市政协坚定支持政府实施的文化产业工程,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擎。一要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和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做强做大以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年年文化传媒公司、金星教育出版公司等“五大龙头”的文化产业。二要制定政策、加强扶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研究出台扶持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三要建好园区、提供平台。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形成的市场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量力而行,应尊重规律、顺应民意、适应市场。
第三,抓准主调,突出四平特色。城市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外在体现,由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地理特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演化而来。与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文化特色更能决定一座城市的吸引力。这也正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塑造个性化形象的原因。只有具有独特的城市个性,才会拥有独特的城市魅力。我们四平最具符号意义的主调就是“满乡”。令人欣慰的是,在紫昕广场、西湖水上公园等大型城市建设中,满族符号已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要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认真把握历史遗迹、房屋建筑、交通设施等地域资源特点和城市功能要求,使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艺术创造等,处处体现“满乡”意识,并与其它文化元素在城市载体中和谐并存、相得益彰,发挥出其他城市难以取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四,抓好主导,突出政府推进。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总体格局和思路确定之后,必须依靠政府主导全面推进。在此过程中,一是应做到现代与传统的统一。把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亲缘性和连续性,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目前我市正在推进文化新馆和新的文化中心建设,要严格把好设计关,务必保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二是应做到市政与市民的统一。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文化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政的建设方式要与市民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市政的文化追求要与市民的文化需求相适应,城市建设发展要从市民出发,靠市民创造,为市民服务。三是应做到开发与保护的统一。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生态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但要使其价值体现出来,必须搞好文化开发。应在项目中处理好开发与传承保护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四是应做到创新与传承的统一。城市文化只有创新发展,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抓好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和使用,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还要面向全社会挖掘民族文化优秀传承者,把满族“名吃”、“名装”、“名人”等包装宣传到位,形成强大的优势效应。
各位常委、同志们,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文化软实力也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文化本身,而是由制度的吸引力、价值的感召力、社会的创造力、民众形象的亲和力等综合因素构成。因此,文化建设也绝不仅仅是文化战线所能够独自承担的。我们要以本次常委会为契机,广泛动员全体政协委员和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来,为我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政协研究室)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