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
为落实《市政协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充分发挥市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6月下旬,市政协经科委联合市农委组成调研组,深入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市等地,重点对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等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概况
党的十九大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着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专题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部署落实。二是组织保障有效。市县两级加快构建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汇聚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明确了市农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梨树县拿出1亿元作为乡村振兴引导基金。双辽市成立了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专项管理机构,整合资金用于乡村建设。三是规划引领有序。编制完成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谋划了2018-2020年乡村能力提升等十大工程举措。同时,将10大工程中82项任务指标分解到县(市)区,形成了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各县(市)区分别制定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二、产业振兴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龙头,推动传统农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一是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探索出以保护性耕作为核心的“梨树模式”,打造形成东北地区农业科技示范高地,锻造了四平农业的金字招牌。全市年均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先进农业科技1200万亩次。今年我市苗情在全省粮食主产区中相对较好,其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场会将在双辽市召开。二是结构调整稳步向好。订单农业逐年增加,订单农业面积占比达到35%以上。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大豆、杂粮杂豆等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园艺特产业蓬勃发展,梨树县乡村振兴引导区加快建设,双辽天元润土智慧农业模式、铁西区国庆园区配送模式、铁东惠丽农场绿色农业模式成为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三是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工商资本持续进入农业领域,为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振兴带来许多新变化。天元润土公司投资5880万元建设的双辽市绿色杂粮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田基地实现自动喷灌和无人高架植保,3栋文洛式玻璃温室实现全智能化生产,形成以“绿色基地+棚室园区+农产品溯源+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会员配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伊通县铠铎农牧园区发展大樱桃、琵琶、无花果等高端采摘,形成以“农牧结合+棚室园区+休闲采摘+餐饮庆典+节庆活动”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梨树白猪产业园区形成以“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生猪溯源+公用品牌”的现代生产加工模式,打造了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四是三产融合加快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52户,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530亿元。农产品加工加快转型,吉春制药大清鹿苑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到3.4亿元;农产品电商多点开花,三个县(市)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园,成功在天猫、拼多多和邮乐网销售天元润土杂粮、千里辽河大米和宏宝莱饮品等名优地产品,“郑家屯”杂粮“双十一”期间单日销量达到40多万元。五是规模经营稳步推进。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规模经营模式,大力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成功引进中化农业,形成了“央企+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三、生态振兴工作进展情况
贯彻落实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农村生态人居环境重视程度,聚焦解决农村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焚烧问题,加快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一是持续加大农业污染治理力度。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终端治理,大力推广减药控害绿色生产技术,实现了化肥零增长和农药负增长。重点扶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区、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试点示范村、秸秆收储点及收储中心建设,有力促进了秸秆“五化”利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2%。推进规模养殖小区配建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5%。二是绿色农业势头迅猛。成功创建梨树县10万亩、辽河垦区10万亩国家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稻蟹鱼共生基地3000亩。 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505个,增速居全省之首。农产品追溯体系快速发展,基本实现Ⅲ型屠宰场生猪可追溯全覆盖,铁东惠丽农场、双辽天元润土实现棚室蔬菜可追溯。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市委组织部牵头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五改”,建设长效保洁机制,实现村级保洁全覆盖。聚焦农村垃圾治理问题,加快推广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治理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四是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进。全市形成以5个国家级美丽乡村为引领、241个省级示范村和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和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纵横交错、相互映衬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双辽市宝山-金良、卧虎土山-东兴、梨村县泉眼沟-八里庙等精品线路以档次高、环境美、生态优而闻名省内外。
四、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难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调研组重点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农村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足,全市旱涝保收农田占比不到30%,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的1/6,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乡村道路破损较多,大多数进入修缮期。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村级集体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
(二)产业化层级有待提升
一是农业大而不强问题比较明显。传统种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适度规模经营尚未形成。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整体效益低下,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农民思想认识滞后,不敢调、不会调、从而导致不能调,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进程,产业结构不优、区域集中度低、地方特色不明显、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三是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土地经营碎片化和小农户分散经营,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四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都跟不上。
(三)农村环境整治和农业绿色发展任务紧迫
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整治资金缺乏。传统种养习惯、土地资源利用、农业畜牧业投入、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均不尽人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刚刚启步,农业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压力较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电商产业发展缓慢,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
(四)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仍需完善
一是政策的综合效益不高。目前各类优惠政策很多,但相对分散,缺乏统筹使用一盘棋的工作机制,资金使用效果不佳。二是政策扶持的方向需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扶持政策大多严重滞后,适应市场经济的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如园艺特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很少,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食用菌、小类经济作物等,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农药使用登记目录。三是政策扶持的引导力度不强。如,玉米秸秆“五化”政策覆盖面有限,禁止焚烧的堵与让农民不烧秸秆的疏不相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不到农用电价;相当一部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机械(如玉米扒皮机、冷藏车等)没有纳入补贴范围。四是扶持政策与农村实际不完全相符。有些政策规定的太细、太死。如按规定15万元以上的农村项目需要招投标,既增加费用,增加程序,效果又不好。有些就地取材的项目需要开正式发票,增加税金,增加不必要支出等等。
(五)乡村振兴保障能力不足
乡村振兴面临资金投入、机制创新的多重制约,地方财力普遍不足,农业金融机制不活,融资手续繁杂,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仍然存在,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发展产业的模式没有改观;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农村资源资产化慢,大量财富处于“沉睡”中,城市资本“上山下乡”还存在困难。
五、对策及建议
四平是农业大市,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农业农村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一步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为指引,振兴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和谐,助推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要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四平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农产品保护区,重点强化农业设施建设,集成配套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建设,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降低斤粮生产成本,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适时成立梨树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建设市、县、乡三级绿色高产示范田,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生物防螟、水肥一体化、玉米籽粒直收等先进技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重点围绕高产示范田、棚膜经济、规模养殖小区推广物联网技术,建设畜禽产品和“三品一标”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优质农产品可追溯。
(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农业,对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要着眼“培育”,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对产业基础好的地方,要着眼“培优”,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 让单向的“种得好”转变为双向的“卖得出,卖得好”。二是加快建设现代牧业。调整养殖空间布局、规模布局、品种布局,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承接好重大养殖项目,构建良种繁育、粪污处理、动物防疫体系,巩固免疫无口疫区建设成果,加快建设种养结合、适度规模、集约高效的现代牧业。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玉米、秸秆、鹿产品开展高端研发技术攻关,做好现有企业升级改造,引进领军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探索种养与加工两条线分线运行,以组织化加工对接组织化生产,延伸产业链,延长产品链。构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共同体,让农民参与产业链条增值分红。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农家乐、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休闲观光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加快叶赫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培育东部湖光山色乡村游、中部农业休闲游、西部草原风情观光游精品线,实现园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和农房变客房。五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影响广泛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附加值。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实现“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格局,破解原字号、初字号问题。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建立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六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合理布局产地批发和物流集散市场,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直营直销,推动农产品进展会、进超市,推广“会员制”销售、农产品网络营销,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让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三)加快农村生态宜居建设
一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兼顾撤村并屯问题,加大力度建设中心村屯。要让乡村找得到韵味,从农村“五改”做起,继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完善农村“五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大力实施山地森林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镇园林化等绿化工程,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科学规划建设农村污水管网,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三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减少农业投入品滥施滥用现象,推行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合理布局建设大型有机肥生产厂、养殖小区配建粪污处理设施,指导争创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县。要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全力推动梨树县、双辽市创建黑土地保护示范县工作和争取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四是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强化东辽河流域、伊通河流域为主的生态环保治理,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大力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牧还草,建设防护林、景观林、生态林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实现能栽尽栽、能绿即绿。五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项目投入,开展村企共建、包保联建等活动,鼓励社会力量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精品线路和样板村群,开展“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比,完善村规民约,让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维护、自我管理。六是谋划和建设田园综合体。通过增加政府投入或招商引资等办法,谋划和建设几个集产业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娱乐、养生养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把四平打造成长春和沈阳的后花园,成为乡村游、田园乐的北方目的地。
(四)加快完善乡村振兴保障支撑体系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强化资金支撑。首先要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黑土地保护、循环综合体等项目资金,整合资源,打捆使用,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整合包装申报项目,加大倾斜扶持力度,帮助申报争取资金。其次要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大棚、林权、农机、库房圈舍、保险仓单等抵押质押融资,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农村实体经济的本源。第三要抓紧研究落实工商资本下乡融资贷款、税费减免、用地优惠等政策,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干部下乡、“带头人素质提升”、“人才回引”、返乡创业、人才创新培育等行动,建设起责权利相统一的人才培育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和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专长的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强化农村配套改革。积极向上级争取创建农村改革试验区,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经营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模式,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激活城市沉淀资本,推动农村资产和城市资本双向互动。同时,以“两出两进”为抓手,让农民从农村走出来,让农产品从农村走出来,吸引城市资本进农村,鼓励城市居民进农村。让“资本下乡”参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参与农产品策划、包装、运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市民下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比如租赁房屋、土地、果树、鱼塘等),刺激农村消费,倒逼农村文明程度提升,通过人员流动、资源互换,释放出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