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封)>组织机构>调查研究室>工作动态
关于赴山东省考察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赴山东省考察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8/10/09 01:10:10 【字体:][][
责任编辑:

关于赴山东省考察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2018年9月)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四平是农业大市,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振兴之路也任重而道远。在“乡村振兴”五项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和基础前提,而乡村休闲产业具有连接城乡要素资源、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天然属性,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按照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为助推我市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孙立忠副主席带队赴山东省进行调研学习,在深入研讨我市乡村休闲产业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基本情况及几点体会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山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模式的学习考察,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山东农业发达,乡村民俗丰富,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快。尤其近年来山东省通过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改变了农村面貌,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通过对烟台、淄博、济南等地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专题调研组归纳总结出四种发展模式:

1.城郊带动型。调研组一行考察的烟台市蓬莱马家沟村旅游风景区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民俗风情”等旅游吸引物来吸引周边城市居民来游玩为目标,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短期休闲度假区。截止目前,马家沟生态旅游度假区先后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20余万人,成为烟台乃至胶东地区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2.深度体验型。调研组一行考察的朱水湾汽车房车露营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朱水湾村,地处山区,海拔749米,山林茂密,景区以“回归乡村,纯真童趣,奔向大自然”为经营理念,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房车及自驾露营于一体。游客可以对景点景区从表面观光,通过深度参与体验当地民俗、饮食、探险,全面融入、了解、感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自然环境等。该模式对乡村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以“游客思维”考虑到游客的感官享受,更要以“居民思维”发展体验式旅游项目。

3.历史文化型。调研组考察的济南市明府城旅游项目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也是最能集中展示老济南风貌特色的核心片区。旅游区内有大明湖、趵突泉两大风景名胜区,80余处泉水水系串流分布在小巷民居之内,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特色风貌。该模式与其他旅游模式相比,历史文化旅游具有较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吸引较高品位的旅游者,伴随着旅游者文化素质的提高,这类模式旅游产品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4.党建引领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产业振兴的主心骨、领头雁,只有基层党组织积极引领、当好表率,才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凝聚力量。调研组一行考察的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以党建为统领,在村党总支书记的高淑贞的带领下,推动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文明村风家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创了乡村振兴新局面。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涧溪村考察,在了解了三涧溪村以党建为统领,推动乡村振兴的情况后,总书记十分满意,并对高淑贞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几点体会

通过对山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模式的学习考察,我们开阔了眼界,振奋了精神,理清了思路。深刻体会到山东省休闲旅游农业已成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载体;已成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1.政策支撑是保障。通过对烟台、淄博、济南等地的考察,我们深刻体会到政策支撑是加快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素。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建立了“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2011年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1-2015) )》,2015年山东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2017年在此规划基础上又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方案》中确定,2020年,乡村旅游消费达到3600亿元,直接和间接吸纳200万农民就业,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建设8个乡村旅游连绵带、100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300个乡村旅游园区和100个旅游小镇,把山东省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政策的推动,有力促进了山东省乡村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

2.城乡一体化是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7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指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使乡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更有魅力。山东省提出了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思路,高水平编制循环休闲农业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精心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全面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满足了游客观光、度假、体验等需求。我们在烟台淄博济南等地考察中体会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速。

3.宣传营销是助力。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又进入了大旅游营销时代,山东省一些旅游资源禀赋好的城市纷纷把抓好旅游营销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首要抓手,加大经费投入,创新营销理念、不遗余力推进,形成了“好客山东”,“泉城济南 泉甲天下”,“山海仙境 葡萄酒城”,“齐风陶韵 生态淄博”,“孙子故里 生态滨州”等一批影响广泛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以宣传营销为引领,应是其应有之义。

4.农民致富是目的。山东省乡村旅游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正在成为全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有利于农村产品变礼品,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有利于民房变客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农区变景区,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成为了保障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突出亮点。

二、我市乡村休闲产业现状与山东模式的对照思考

近年来,我市在乡村休闲产业方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城乡互动,乡村休闲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区达到155户,其中8户评为吉林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全市5个村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4A级、3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到11家但对照山东省烟台、淄博、济南等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

(一)发展观念滞后,创新动力不足。一些县乡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站到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在一些干部的观念中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把乡村旅游发展认为是低档次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由于认识观念的滞后,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动力不足。

(二)规划引领不足,统筹协作不够。乡村旅游发展在规划引导上没有跟上发展需要,发展档次、规模和布局随意性大。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状况,使得乡村旅游资源难以统一协调,形不成合力,整体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难以进一步推进。

(三)政策扶持力弱,发展助力不大。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总体上还是自由、分散发展状态,管理力度不大,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重要项目建设受到现行土地使用政策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升级。农户受自身财力的限制,地方政府拿不出更多资金支持,加之缺少金融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四)总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基础配套设施薄弱,一些乡村道路管护不力,路况差,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多数乡村旅游点上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建设不配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五)地域特色缺乏,同质现象突出。全市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接待场所很少,忽视了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产品结构单一,同质现象严重,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随现象,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脱离了休闲农业内涵,品位不高,竞争盲目,经营效益不高。

    三、推进我市乡村休闲产业建议

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我市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群众。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精准脱贫,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产生重要作用,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山东省的经验表明,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要素。通过全市各级政府的行政资源调度,可以迅速集聚各类生产力要素,能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宏观指导,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外部环境,包括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的财政金融部门,应加大对各地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引导资金的投入力度,用于乡村旅游地区内部的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桥梁、码头、洗手间、给排水设施和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二)注重分类管理指导,打造具有特色发展模式。全市各地应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阶段,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突出乡村旅游产业特征,探索出四平模式。一方面,全市各级政府需要重点进行政策扶持、规划指导、产业引领,注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农民发展主体性、文化风貌的独特性和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紧密结合当地农村自然生态资源,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加快发展一批乡村民宿、休闲街区、特色小镇,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打造独具特色乡村旅游新品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融资贷款、合作社设立、农民参与等一系列环节内容上,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工作推进的力度,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的思维,突破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种种障碍,实现四平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产业组织平台建设,建立乡村旅游合作机制。应不断探索进行产业化合作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建立“公司+村社”“ 公司+农户”等旅游开发新模式。通过建立产业合作社平台机制,一方面可以把乡村旅游的竞争,从单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之间扩大到乡村旅游经营合作社之间,避免乡村旅游各个单一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经营合作社之间通过互相了解各自的优劣势,有效地开发自己的优势旅游产品,将乡村旅游的同质性竞争转化为差异性竞争,依靠旅游生产能力的扩大而不断带来规模效益,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产品抵御风险的能力,既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又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四)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断强化全域统筹理念,站在全市层面,将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开发建设。要在《四平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四平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基础上,各地区要全面摸排、梳理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调研论证工作,加快出台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

(五)创新宣传营销方式,着力提升四平旅游整体形象。

酒香不怕巷子深,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不仅要有好的“家底”,还要敢吆喝、会吆喝,讲好“四平故事”,展示四平魅力,叫响旅游品牌。要加强新媒体营销。综合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媒体,策划线上旅游宣传营销活动,着力发展“线上订单、线下旅游”的旅游产品销售新模式。在途经四平的高铁、火车上及四平高速公路沿线投放广告,做好旅游客源地市场营销。加强区域捆绑营销,充分利用我市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长春、吉林、沈阳等周边景区、旅行社的协作,努力实现区域旅游合作、资源共享、线路共推,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六)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下力气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可与高等院校建立联系,或者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景区、星级农家旅馆、农家乐从业人员,重点是做好就业容量大、对乡村旅游发展作用大的导游(讲解)员、厨师、餐厅和客房服务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农民乡村旅游和环境意识教育,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提高景区旅游吸引力与整体竞争力。

 


吉公网安备 22030202000041号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