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封)>滚动更新
网络中国节“清明节”
网络中国节“清明节”
时间:2022/04/01 08:04:50 【字体:][][
责任编辑:

网络中国节“清明节”

 

什么是清明?“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巽,特指东南风,也泛指风。在古人眼中,是盛行风的转变,是和暖、温润的风,造就了万物春生,一切因风而齐。《淮南子》中更是将清明称为“清明风”,将风视为清明节气的第一特征。阳春时节,温暖而强劲的春风,是暖湿气流的“急行军”。人们赞颂春风,实际上赞颂的是暖湿气流的暖和湿,第一是暖,春风送暖;第二是湿,春风化雨。但中国地域辽阔,还有很多春风“鞭长莫及”的地方,正如古诗所云“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春时节的天气,之所以被说成是“最美人间四月天”,可能至少有三个理由:

第一,最佳的体感舒适度。天气宜人,既不冷,也不热。第二,最佳的能见度。清明的本义就是清clear、明bright,天气既清新又明媚。

第三,最佳的物象。所以古人说“春梦暗随三月景”。想及唯美的情境,就会下意识地“脑补”阳春三月的物象。

以人的视角,四月天最美;但以天的视角,却是做四月天最难!

按照农历,就像民谣说的那样:做天难做三月天,稻要温和麦要寒。种田郎君要春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在春天,人们对于天气好坏的判定标准出现明显分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段对于冷暖、晴雨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往往是:你之所盼,恰是他之所怨。

阳春虽好,但清明时节天气变化节奏过快,阴晴不定,时风时雨。

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的天气背景,都是清明时节。王羲之写的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响晴天,苏轼写的是苦雨如秋、小屋如舟的连雨天。但清明毕竟是“气长物盛”的时节,所以有风,也被视为“习习祥风”;有雨,也被视为“祁祁甘雨”。人们对于清明时节的天气,心怀感恩与包容。

清明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插柳、踏青、放风筝,其实都是人们与阳春物候的快乐互动。从前清明风行插柳,所以清明也有“柳户清明”之说。

大家是以插柳这一天的天气,以及树叶是焦是青的颜色差异来占卜后续的天气。

所谓插柳,既有屋檐插柳,也有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以柳为笛。

阳春时节,有各种关于花草枝叶的行为艺术。

阳春三月的别称“雩风”,出自《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一同在沂水中洗浴,然后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体现的是孔子所认同的一种生活情趣。

清明节,融汇了古代的上巳节和寒食节,于是景色清明的清明,也成为踏青寻春的清明,更成为慎终追远的清明。这是中国节日体系中最大的一宗“兼并重组”。

 


吉公网安备 22030202000041号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