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封)>政协事务>理论研究
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
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
时间:2019/09/05 10:09:59 【字体:][][
责任编辑:

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

—— 市政协法制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中央对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强调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的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赋予人民政协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新时代,推动人民政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前景广阔,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工作也大有可为。要继续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紧紧围绕如何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使政协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在人民政协内部加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团结,还要面向社会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建设,只有政治制度才能体现政治理念和规范政治行为,只有通过政治制度才能协调和实现理性化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政党,实行政党政治,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的过程中,这一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有效运作的重要载体,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人民政协如何调适自己,赋予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实质的而不是表象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从而实现各政党、各界别的政治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继续发挥并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便成为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大课题。

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关注和研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认识,更加坚定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选择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委推动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现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做一下回顾。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是探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其基本概念是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就国家、地方的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通过写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途径进行充分协商合作共事,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重要民主形式。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虚伪性后指出,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革命第一步便是争得民主,通过建立有效的民主形式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呈现了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选举民主;一种是以人民政协为表现形式的协商民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并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总任务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民政协则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且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这就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制度是由各种规则组成的,而制度化是制度获得人们认同并得到人们遵守和实施的过程,其特点就是制度的稳定化和长效化。从比较视角来看,“第三波”民主化的新兴国家出现的困境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简单移植西方自由民主模式,没有从本国实情出发来建立和发展民主制度。第二,即使建立了以选举为主要模式的民主制度,在制度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反映了自由民主模式与发展中国家内在结构的不适应。当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协商机制、协商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本文试图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作为研究对象,从制度化建设角度进行探索,通过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等研究方法,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进行分析,并且对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提出了一些思考。本文由六部分组成,主要分为导论和五章正文。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研究综述,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章主要思路,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一章重点阐释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理论逻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以人民政协为逻辑起点,提出人民政协在我国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二是阐释制度化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三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理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第二章分析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制度化的历史与现实逻辑,主要从三个层面阐释:一是从民主制度化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和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最为重要的因素;同时,对后发国家在民主制度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这两方面的论证主要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另一个是必须按照国情和民主发展规律进行建设。二是从历史角度,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阶段进行了分析,包括全国政协成立、改革开放后、新世纪新阶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时期,以此说明制度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表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三是从现实的角度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就要求政协通过深化改革来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第三章阐释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检验标准:在坚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主要原则方面,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原则;坚持现代化的鲜明指向。制度化的检验标准包括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等方面。第四章重点分析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主要从人民政协职能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二是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建设。三是政协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在这三方面内容中,分别介绍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特点、运行机制、主要形式与实践探索等内容,并且各有侧重。第五章主要论述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从四个层面进行阐释:一是以政协委员为主体,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二是以界别协商为基础,完善政协的界别协商制度;三是以文化建设为支撑,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四是以公民参与为关键,探索人民政协向基层延伸.

着力抓好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两支队伍建设是推动人民政协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政协委员要自觉担负起人民政协制度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政治责任。同时切实提高履职质量,建立协商议政质量体系,制定提高议政质量的模式方法、建言资政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人民政协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协商民主贯穿政协履职全过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同样也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人民政协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也是总结人民政协创立、发展历史进程得出的必然结论。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政协;离开党的领导,人民政协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政协事业才能打牢根基、行稳致远。


吉公网安备 22030202000041号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