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
和传承工作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历史功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全力建设红色地标城市,市政协把“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议政性常委会作为重点工作项目,由市政协副主席赵青山带队,市政协文教文史委成立调研组,对全市较为重要、典型的四战四平史迹进行专题调研,基本理清了我市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家底”及保护利用现状,对进一步合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经梳理总结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分布概况
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市四战四平红色遗存及纪念物现存约60余处。其中,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机车修理库(四平解放战、四平收复战)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平烈士纪念塔、英雄铜像、东北民主联军一战四平指挥所旧址、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辽北省政府旧址、四洮铁路附属建筑群6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平烈士陵园、马仁兴烈士殉难地、铁东烈士陵园、石岭镇革命烈士纪念碑、油化工厂战斗遗址(四平攻坚战陈明仁临时指挥所)、梨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沈洋烈士纪念碑、韩道良烈士纪念碑、双辽市烈士纪念碑、景台烈士纪念碑、伊通烈士陵园11处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四平烈士纪念塔)、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3处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塔子山战斗遗址、三道林子战斗遗址、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5处被纳入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四平市区及周边还有众多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包括:仁兴路、马仁兴铜像、中山堂战斗遗址、塔子山战斗遗址、三道林子战斗遗址、富盛泉烧锅战斗遗址、四洮铁路机车修理库战斗遗址等;双辽市的双辽革命烈士陵园、铁路职工殉职纪念碑、王奔烈士纪念碑、双山镇烈士纪念碑、卧虎镇烈士纪念碑、服先镇烈士纪念碑(服先堡突围战纪念地)、茂林镇烈士纪念碑(茂林收复战)、三不管事件纪念地、三家子事件纪念地、“四·一”惨案纪念地(四一街)等。
有价值、但无明显标志物或已被拆除的四战四平红色遗址遗迹包括:四平市区的四平保卫战卫戍司令部旧址、大红楼战斗旧址、天桥战斗旧址、康德火磨厂战斗旧址、晓东中学战斗旧址、红万字会战斗旧址等;双辽市区内的西满分局旧址、辽吉省委旧址、胜利报社旧址等。
四平战役纪念馆、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四平烈士陵园还保存有四战四平红色革命遗物、文献等一千余件,其中四平战役纪念馆存一级红色文物21件、二级40件、三级183件。
独特的四战四平史,给我们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凝聚着信念与执着、坚韧与奋斗、艰辛与牺牲的红色文化遗产,不仅资源丰富、品类独特,且极具典型,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其中,部分意义重大的红色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是人们可以走进、触摸、体验的瑰宝,易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具有极强的市场吸引力及开发利用潜力。
二、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初步实践
市委、市政府抢抓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平视察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保护和传承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格局。
第一、积极建设红色文化持续发展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平作出的“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利用好、作用发挥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成立四平干部学院。以创新推动培训,以长效成就教育,把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为党立言、为先烈树碑、为干部补钙、为党员铸魂。积极探索创新党性教育模式和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开发建立“传承英雄史,再铸英雄魂”党性教育项目,创建“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其中,3个现场教学点被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评为“吉林省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培训域内、外学员7400余人,现已成为省内及省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党史党性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
第二、用心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弘扬高地。深入挖掘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把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用好红色文化遗产,围绕四战四平确定并规划建设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三道林子战斗遗址、塔子山战斗遗址、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陵园、马仁兴铜像广场、辽北省政府遗址、中山堂战斗遗址、问耻钟、油化工厂战斗遗址(四平攻坚战陈明仁临时指挥所)、四平烈士纪念塔、东北民主联军一战四平指挥所旧址(气象局小楼)等12处主题突出、文化氛围浓烈的红色文化重点教学点位,把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协调联动、合力攻坚,全力打造全国红色地标城市。
第三、精准提炼四战四平红色文化精神。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的一段重要战事,其胜利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为东北解放战争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其革命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彪炳千秋,是四平弥足珍贵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总结提炼,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确定了“听党指挥、敢于胜利、植根人民、一往无前”的四战四平精神,并正式对外发布。四战四平精神是在轰轰烈烈的四战四平中凝结出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既全面反映了四战四平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又鲜明体现了新时代英雄城人民的价值追求,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赞誉,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成为四平人民的精神支撑。
第四、科学编制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红色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发挥红色旅游引领作用,拓展延伸“红色旅游+”模式,推进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全市红色文化旅游跨越式发展。坚持“保护优先、彰显教育功能,实事求是、保持红色底色,突出重点、优化发展布局,统筹协调、推进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五大原则,构建“馆城一体、山城协同、一路贯通”总体发展格局,编制《四平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山城协同的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建设国内一流的红色文化旅游圣地。至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内涵发掘阐释要进一步加强。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现今基本完成了挂牌和树立标志碑等基础性工作,对重点红色文化遗产所记录的四战四平历史及其承载的精神内涵也进行了深度挖掘和阐释。但对总体的红色文化遗产,尤其是各县(市)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利用、整合和深层魅力、现实价值的深度开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存在着好资源没能讲出好故事和个别红色教育基地系统性研究不深刻,自说自话的现象。
第二、整体保护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保护是基础、前提,传承是路径、保障,利用是目的、落脚点。我市现有国家级、省级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相对较好,但其它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管理形势严峻。如四平市区内的大红楼战斗旧址、康德火磨厂战斗旧址、晓东中学战斗旧址、红万字会战斗旧址,双辽市区内的西满分局旧址、辽吉省委旧址、胜利报社旧址等四战四平红色建筑都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已不复存在;辽北省政府旧址、四洮铁路附属建筑群部分建筑、中山堂战斗遗址等损毁严重,屋子漏雨、屋顶杂草丛生,室内装饰全无,地面坑坑洼洼,部分濒临倒塌。红色文化遗址不可再生,他们的消失将使历史的传承失去鲜活的律动,如不保护好,将会越来越少,甚至逐步淹没。
第三、红色品牌意识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资源利用的优势。但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社会群体参与度还不高,红色文化品牌氛围的营造还需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和效果还没有特别好的呈现。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内涵不丰富,产品雷同,景区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第四、保护维修资金要多方筹措。通过和相关单位座谈得知,全市重要的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维修经费可以从国家、省保护专项资金中争取,但前期需要政府组织相关单位编制相关规划及修缮保护方案,由于财政压力较大,其前期工作经费还没有保障。特别是目前一部分红色建筑旧址需要进一步抢救性修缮,周边环境整治需求资金量大于本体维修,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投融资建设体系亟待抓紧形成。
四、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见建议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市的特色品牌,也是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和直观载体,还是共产党人的初心物语和红色基因。全力保护传承红色遗产是一种政治责任和担当,也是对革命前辈最高的致敬和对未来最好的馈赠。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彰显四平特色,凝聚四平力量,促进四平发展。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各方协同,全力打造全国红色地标城市。
第二、深度挖掘价值。探索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道路的开端,应该是摸清“家底”,只有“家底”清楚了,才能明确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的现实处境及发展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应首先开展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建立完善红色文化遗产档案及资源数据库,切实推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进而开展对四战四平的历史背景、时间节点、地域范围、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标志个性、遗物遗迹等基础性研究,深入挖掘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更好提炼、展示、传播四战四平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要切实做好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和展示工作,进一步加强与英雄、英雄后代的联系,广泛征集各类红色文物,不断丰富红色展览内容,着力增强红色文化遗产的引领力、凝聚力、竞争力和传播力。
第三、加强整体保护。要实现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必须以做好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统筹规划,实现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根据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演变及性质、形态、规模、分布等特点划定保护区,确定保护级别、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对各级别红色文化遗产,设立保护标志牌,公布其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对目前尚无能力恢复的红色建筑旧址,加强其所在环境及资源的保护,以备将来开发之需。红色建筑旧址维修必须尊重历史真实,要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历史原貌,切不可人为的“景”上添花,确保红色建筑旧址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第四、推动资源整合。坚持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有效利用原则,建立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共享机制,站在解放战争大背景下,以更广阔的视野进一步深入研究四战四平,深度挖掘,延伸手臂,加强市域内、外双循环。加强市区与梨树、双辽、伊通现有的四战四平和东北解放战争期间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联动开发,可考虑采用环性整体打包,以市区为中心,吸收周边红色文化遗产为一体的方式,使之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以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市域内的循环。同时积极融入吉林省“六大教育组团”特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吉林省活化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全省党史教育基地命名,全国红色旅游精典景区和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大格局之中,找准切入点,扩大融合度,获取优质资源,擦亮特色品牌,全面提升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整体展示利用水平。
第五、培育红色品牌。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响亮的品牌会说话。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抓住亮点,突出特色,打造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经典性的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项目品牌,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通过树立“红色文化+”思维,做好红与绿(自然资源)、红与古(历史文化资源)、红与俗(民族地域特色)、红与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城市建设成果、新农村建设成果)等资源整合,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资源产品组合,将红色文化品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同时,要注重红色氛围营造,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建立线上线下传播系统,加大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宣传,还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在公共场所设立统一标识,在电子屏幕上对革命历史、文物遗址、红色故事、英烈事迹等短视频进行循环播放,建立红色文化有声图书馆,创排有群众参演的“四战四平”主题大型实景剧等,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宣传,扩大社会各界在红色文化建设上的共识,提高我市红色文化品牌对内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鼓励社会参与。积极探索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路径与模式,努力发挥文旅融合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的支撑作用。将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的政治任务和推动四平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资金对红色文化建设项目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适度增加红色文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协调统筹财政、文旅、退役军人事务、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林业、水利、民族宗教等相关部门资金,共同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拓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来源,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谋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走出一条做大做强四战四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