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案
垃圾分类是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市政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实效导向,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初,市政协将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确定为常委会协商议题,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调研,形成《关于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的调研报告》,经市政协八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后形成建议案。现呈报市委、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一、抓好顶层设计统筹化,逐步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做好总体方案谋划。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四平市《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计划》《城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考评细则》《实行垃圾分类市民守则》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对远、中、近期目标全盘规划,对措施方法进行全面细化,探索市民可接受、财政可承担、措施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新路子。二是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适时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违反垃圾分类处罚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从法律层面明确职能分工、责任义务和处罚标准,使生活垃圾分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强有力的管理约束,保障整体有序实施。
二、抓好分级管理网格化,逐步构建组织推进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高位推进。发挥四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谋划、统筹、协调、督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作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着力破解推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多级管理实施体系。建立市政府是“推动者”,市级行政职能部门是“指导者”,区政府、街道、社区是“组织者”,企业单位和居民是“实施者”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构建归口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格局。三是明确主体地位合力推进。理清各级各环节责任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实现从部门的“单兵作战”向社会的“全民皆兵”转变,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抓好分类效能最大化,逐步构建闭环运行体系
一是建立从源头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全链条运行模式。科学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合理配备垃圾分类运输车辆,加快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进一步加快我市垃圾分类进程。二是创新收运方式。按照“大分流、小分类”的原则,设立“可利用垃圾收集日”“上门收集便民热线”“垃圾中转站分拣中心”“绿色环保小屋”,组建保洁员、拾荒者专兼职分拣回收队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创建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平台,实行“定时、定点、定种类”专项回收,“专车专用,分类运输”,确保各类垃圾“各归其位”。三是进一步总结完善试点工作经验与方法,有效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巩固并转化运用既有工作成果,由点到面,坚持路径清晰、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富有成效地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
四、抓好运行模式市场化,逐步构建资金支撑体系
一是创新经济运行模式。把政府统管的公益性事业行为转变成政府引导与监督、非政府组织参与和企业运营的企业行为,探索建立由“政府买单”转变为“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入、污染者付费、处理者赢利”的良性经济运行模式。二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把被分割成源头、中间和末端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城市垃圾转换为“城市矿藏”“变废为宝”“以垃圾养分类”,创造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五、抓好宣传推广普及化,逐步构建激励监管体系
一是实行老中青因人而异宣传教育。对老年人通过组织志愿者家访、文艺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对中青年通过手机APP、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和单位组织学习教育,对少年儿童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课堂”等活动,借鉴“厦门模式”,由教育局牵头编制垃圾分类专项教材和校本课程,全面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知晓为什么要分类、分几类、怎么分类。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居民小区推行红黑榜、积分制、笑脸墙,建立类似“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绿色银行”“积分兑换超市”,或者抵扣物业费和兑换体检项目等,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获得感,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三是加强监管机制。可借鉴德国的“环境警察”制度,加大执法处罚和劝诫力度,以及发动社会力量聘请义务监督员,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