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封)>议政献策
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案
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案
时间:2023/08/22 04:08:26 【字体:][][
责任编辑:

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案

 

 

    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面临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征程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要求,要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把握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社会共享化、产业高级化趋势,以改革打通产业转型升级动脉。在我市八大主导产业五个在工业,工业企业纳税占税收贡献率的70%。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遗余力抓招商、上项目、优环境、促转型,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经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市政协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常委会议题。侯川主席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付永久副主席带队,组建由政协委员、有关部门和开发区人员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全市冶金建材、农机装备、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摸清工业转型升级基本情况,专程陕西渭南江苏常州山东济宁、济南等进行调研学习,并函调山东维坊等地工业转型升级经验作法经深度调研感到这些地区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发展势头强劲经验作法值得借鉴,结合我市工业企业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明晰转型升级方法路径,现报告如下:

一、经验作法值得学习借鉴

常州市工业转型稳增长2022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位列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6位。规模总量全省第三,制造业增加值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全省第二、苏南第一济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数字先锋城市,2021年跻身国家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前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水平居山东第1位,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均居全国第8位。济宁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速,构建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和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逐步实现产业发展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渭南市承接大西安都市圈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向产业高端攀升,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三。

 一是实施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大。渭南市2021年制定出台《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印发《十项重点工作实施意见》,设立2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现代化工、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常州市相继制定出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常州试点方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及《促进创新发展若干政策》,设立3亿元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资等方式 ,助推工业转型升级。济南市出台《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标志性产业链群实施方案》,设立工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对经认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奖励,大力支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济宁市创新性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设立工业技改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投资入股、阶段性参股、适时退出方式,支持工业技改投资项目。政府积极组织,政策引导扶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

二是突出重点产业,主攻方向明。渭南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决淘汰水泥、造纸、焦化等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渭南高新区沃特玛工业园区项目建设采用BT+BT模式,政府提供土地、市场化建设厂房、企业租赁运营,有效降低政府资金压力,吸引一大批企业“轻资产”入驻,创造了“渭南速度”,形成产业发达、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工业体系。常州市聚焦新型碳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集成调用全要素政府资源,安排100亿元产业科创财政性资金,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和强度,集成支持打造高能级新能源之都,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五,投资热度指数全国第一。突出主导产业,攻关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

三是培育集群发展,产业链条清。山东济宁大力培植专用车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从野蛮发展到有序竞争,现已形成集研发、生产、检测、销售、物流配送及二手车交易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专用车产业集群之一,堪称国内专用车产业聚集发展、转型升级的“样板”。山东济南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并培育优势产业链,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科技等一批项目落户园区,提升园区发展起点,实现由重化工产业成功转型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集群航母,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四是服务保障到位,营商环境好。渭南、常州等地工业成功转型,关键在于突出抓住了营商环境这一重点。渭南市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召开工业倍增和高质量发展表彰大会,先后推出“跟踪服务连心卡”“审批业务便民卡”,深入开展“双包一解”活动,助企纾困解难。常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智能导办”“秒批秒办”服务,率先开展企业“1+N注销套餐办”改革试点,构建“群众零跑腿、办事零等待、零工作人员审批”政务服务新模式。济宁市制发优化营商环境“码上办”监督卡,创新实施“一卡一码一机制”,开通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直通车”。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信心,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二、全面摸清我市工业现状

我市工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有40多个行业,省级以上优质产品250多种,形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基础化工、医药、冶金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

一是工业规模持续壮大,转型基础不断增强。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72亿元,比2020年增加56亿元,年均增长8.5%。骨干企业规模实力明显增强,产值过20亿元的有4家,过亿元的有53家,金钢钢铁、湖南中烟四平卷烟厂、双辽电厂、新天龙4家企业有力挺起了全市工业发展脊梁。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近三年累计新增月度入规中小企业20家,达历史最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6%,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7%。

二是搭建工业园区载体,转型平台愈加完善发挥双辽化工园区、四平生态化工园区集聚作用,推进产业兴区、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形成了以双辽昊华20万吨离子膜烧碱为“链主”的循环产业链,以及以四平精细化为“链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加快长春四平共建汽车产业园、伊通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铁东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推动中小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厚植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根基。

三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动能不断释放迎新玻璃“一窑三线”项目已经开工,实现由平板玻璃向电子、汽车、光伏玻璃转型。顺邦农机新一代23款主型顺邦秸秆饲料打捆机实现量产,大马力自走式打捆机即将下线,青储裹膜一体机已投放市场。康达农机首创适用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种植结构研发的轻免播种机已出样机。中航奋进自卸车拓展俄罗斯等国际市场,世宝机械年产130万台(件)汽车转向系统零部件制造智能化示范工厂技术改造项目纳入省级工业产业链试点示范项目库。同聚互联网平台集群集聚效应显著,实现了单一换热设备产品向系统服务商领域转型。双辽昊华产能利用率达到75%,四平精细化学品年产3000吨CSI一期已经竣工投产。金钢钢铁谋划了吉林金钛新材料项目,拟通过煤制氢技术实现由建筑用螺纹钢向高端硅钢、汽车大梁钢转型。

四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转型活力竞相迸发。载体建设不断强化。拥有国家级检测平台1家(国家换热器检验检测中心),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家(吉林省换热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示范基地)10家,省级科技创新中心6家。专精特新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9家。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有效发明专利563件,同比增长13.5%。商标有效注册量1727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中国驰名商标14件。科研实力取得新突破。2022年,顺邦农机厂房技术改造、宏宝莱饮品饮料生产设备升级改造等项目分别投入技改资金3000万元、1100万元。世宝机械拟投资5亿元,实施技术改造升级。

三、科学研判找准优势与短板

先进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转化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务实举措,不仅要摸清家底,发挥优势;更需要找准问题,攻克短板,才能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争先进位。我们的主要优势:

一是特色资源丰富。我市是中国优质玉米之都,粮食总产、单产、商品率均居全国前列。硅砂储量处于世界前列。风光电资源丰富,是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处在东北电网负荷中心,电力外送优势明显。二是工业底蕴厚重。我市是传统工业城市,“三机两车”曾驰名全国,东北地区首家现代农机装备区域创新示范基地、吉西南产业转移示范区三大板块之一,专用车畅销国内外,优级食用酒精产量全国第一。 三是产业基础扎实。吉林80%换热器企业汇集四平,是东北最大的换热器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换热器城。农机产业规模占全省55%,生产品类东北第一。拥有全省3家绿电园区中的1家、13家化工园区中的2家,其中玻璃建材园区、氯碱化工园区全省唯一。四是要素资源充沛。全市有院士工作站1个、独立科研机构12个、大中专院校44所、职业技术学校26所,每年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人。教育、医疗保障能力较强。成功获评“十四五”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是东北唯一入选的非省会城市。电力供应充足,发电总装机容量382万千瓦。五是承载能力凸显。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受到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充分肯定。拥有国家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5个。

看到自身优势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我们还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强。企业是转型升级主体。面对市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压力,部分企业信心下降,守成心态大于创业心态,不想转;面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试错成本高,收益短期难以体现,部分企业动力不足,不敢转;缺乏资金和专业性人才,缺少龙头典型示范带动,部分企业感觉没抓手,不会转。二是转型升级的基础不牢。我市工业底子薄弱、规模总量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仅占全省的6%,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3%;拉动型、链主性的大企业、大集团少,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仅4户,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转型升级的结构不优。我市工业多为传统制造业,产业占比偏粗偏重,产品附加值不高,处于价值链低端,仅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和装备制造三个产业占工业比重就达70%以上。食品加工多以粮食和畜禽初加工制造、原材料供应为主,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冶金建材主要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基建原料为主,是国家限制的重点行业;装备制造多以板式换热器、自卸车等传统初级加工为主,智能化、数字化水平较低。是转型升级的支撑不够。引领激励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不多,撬动性、针对性不强。支撑工业转型的技能人才紧缺,招才难、育才难、留才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不深入,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较慢。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工业转型升级。

四、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按照省委全会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工业实际,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作法,就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统筹协调,汇聚转型升级合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是工业经济一道必答题,要抢前抓早,先谋快动,强化指导,激励推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转型升级。建立工业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统筹安排和总体指导,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专班推进,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编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明晰转型升级方向重点,形成市域统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规模化、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发展。二是出台惠企政策,激励转型升级。设立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自主品牌培育、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等。优化兑现工业保增长促转型惠企政策,发挥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支撑转型升级。探索引进园区建设及运营的专业化企业,通过优选有资质的第三方投资或参股工业园区建设,运用专业化力量推动工程建设、园区管理、项目融资、招商引资等,以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转型升级活力。要抓大育小,梯度发展,调优产业结构,补齐短板弱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传统产业优质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化的产业新体系。一是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推动各类优势资源、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聚集,打造一批扩大四平影响、体现四平水平的品牌企业。农机行业要抢抓中俄远东战略合作机遇,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试制茎穗兼收一体机、适合俄罗斯种植结构的轻免播种机等新产品,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农机城。换热器行业要坚持错位、差异化发展,加快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行业领域的应用,由同质、粗放向高端、智能方向转型,叫响四平智造;专用车行业围绕创新、创造、创品牌,丰富产品品系,优化产品结构,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逐渐实现由委托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打造吉林省专用车产业集群。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稳定全市工业基础和底盘,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冶金建材业以去库存、降成本、去产能为契机,紧盯国际国内市场,延伸产业链条,钢铁行业由建筑用螺纹钢向高端硅钢、汽车大梁钢转型,平板玻璃向电子玻璃、光伏玻璃转型,水泥行业实现优化升级。化工行业充分释放园区集群集聚效应,做好基础化工原料吃配,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条,推动基础化工逐渐向化工中间体、优质终端产品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向锂电池电解液等新能源领域转型。三是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立足产业优势,支持新材料、光电、新能源、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扩规模、上档次。新能源产业抢抓“吉电进京”和绿电产业园建设机遇,在消纳端和供电端齐发力,加快布局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医药健康产业抢抓细胞产业发展新赛道,力争将干细胞治疗这一新型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打造成工业转型新增长极。四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二三产业互动,依托国家级换热器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同聚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大力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产品研发、科技信息、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服务支撑能力。

(三)深化创新驱动,增强转型升级动力。牢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一是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聚力打造科技创新强市,加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更多成果在本地转化落地、形成规模、创造价值。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联合,围绕关键零部件开展联合攻关,破解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首台套新产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战略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二是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把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中小企业“育苗扶壮”培育工程,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梯度培育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创建“独门绝技”和“招牌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成长为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为工业转型升级中坚力量。三是扶持规下重点企业提质升级。重点培育重兴机械、日昇钨钼等一批成长性好、内生动力强劲的规下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其“船小好调头”先天优势,瞄准方向、选好“赛道”,促进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

(四)加快智改数转,打造转型升级典范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围绕特色装备、食品加工、医药健康、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智改数转示范项目、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引领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一是培训全覆盖。根据企业“智改数转”不同阶段和需求,邀请省级以上工信条线和国家大院大所专家领导、省级服务资源池服务商专家,以及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企业负责人为企业授课,用先进理念、实用方案和典型案例提升企业转型意识。二是政策全覆盖。用好省专项扶持政策,对智转数改企业给予奖励和贴息。对符合条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给予担保费补贴。出台支持政策,对企业上云用平台、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创造一个低门槛、多层次、宽领域扶持体系。三是经验全覆盖。发挥行业“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分行业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辐射推广,打造适合中小企业的可复制、可操作、低成本创新赋能平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中小型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

(五)实施项目带动,夯实转型升级基底。把项目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根本抓手,谋划实施一批战略性、牵引性转型项目,有力打造工业转型升级新样板。一是对上可申报。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借智借脑谋划储备项目。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提高争项目、抢资金的预见性和成功率,推动项目纳入国家及省投资盘子。二是对外可招商。借鉴外地作法,采取市场化运作,政府平台公司采取投资入股、阶段性参股、适时退出方式,支持工业技改投资项目,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和落地率。瞄准沿海发达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拓宽工业转型升级空间。三是对内可实施。落实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切实发挥好领导、组织、协调、督促作用。各责任单位制定项目进度表、任务书,抓住关键、对表推进。四是要素可保障。强化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用网等配套保障,加大对低效用地清理和处置力度,通过对外嫁接、有偿转让等多种方法,盘活土地资源,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战略新兴产业、龙头支柱企业建设用地。

(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转型升级氛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业转型升级基础性工程,对标先进地区和企业发展需求,推动营商环境再提升、再晋位。一要对标先进优环境。对标先进地区,开辟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绿色通道,集中攻关、跟踪服务、限时办结,加快立项、规划、环评等前期手续办理,增强市场主体投资信心和决心。二要全力以赴引人才。积极协助企业,引进一批懂工业、懂产业、懂市场、懂信息技术人才,在住房保障、家属随迁、子女教育、资金扶持上给予重点支持,确保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真正发挥作用。三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激活企业家推动力量。通过优化舆论环境,宣传转型升级成功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创新、鼓励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给予企业家更多关爱,尊重企业家特殊劳动,营造企业家成长空间,搭建企业家施展才华舞台。优化创新支持政策,降低企业家试错成本,激发企业家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勇立新功。


吉公网安备 22030202000041号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