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动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现代化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人类正在快速迈向数字社会,仅靠工业时代建立的治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已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国家治理必须向网络空间延伸、向数字社会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网上履职,做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促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推动履职工作现代化。
一、国家治理向网络空间延伸,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需要深入理解数字社会的基本特征
数字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网络化、信息数字化、交互实时化三个方面。
(一)社会网络化。当下,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互联互通的时代,即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时刻在线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连接所产生的效能远大于个体的简单叠加,无论人、物都具备“万物皆媒”的平台发声能力,无论是信息传播、知识生产,还是商业经济、社会治理,都产生出巨大的新能量,催生出更多新的商业形态、经济模式和组织形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要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的协商形式,扩展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同时,要探索在网络空间广泛凝聚各界共识的有效方式,协助党和政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二)信息数字化。数字社会是微粒社会,借助数字化设备能够对万物进行高密度、细粒度解析,并对万物的关系、行为甚至情感进行感知,利用海量数据可以对社会各领域进行分析,使数据在生产生活、管理体系、资源配置和组织结构中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民政协在组织委员参政议政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海量数据和分析工具,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未来的视察考察调研、民主监督等工作也可以基于数据支撑拓展新的工作模式。
(三)交互实时化。随着网速和算力的不断提升,信息沟通更加实时,人们的交往更加不受时空距离限制。交互的实时性,为委员深入界别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新的途径;实时交互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为虚拟现实场景下的远程视频会议等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空间。
二、人民政协具有适宜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显著优势
(一)在组织方式上,大部分政协委员是兼职的,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本职工作上,通过信息化方式可以使委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网络议政、网上读书或者在网上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工作。此外,政协委员分散在全国各地,有的常年在国外工作,利用互联网可以打破组织线下活动所受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开展线上履职。
(二)在人员组成上,政协委员大多是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各行业的人才,综合素质高,在知网、懂网、用网上普遍具有优势,对于数字社会适应性强,运用网络方式开展工作较为容易。
(三)在工作方式上,政协召开会议、开展调研、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等工作,主要是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和交互,非常适于采用信息化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发展,网上履职的重要性将越发凸显。
三、各级政协履职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初步建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国政协初步建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委员履职和网上读书相关应用平台。省级政协全部开发了与委员履职相关的移动应用程序,建设视频会议室,配备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活动;多数省级政协实现公文网上流转,机关办公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有的省级政协依托全省政务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政协一体化工作平台,将数字政协平台推广到市县政协使用,促进基层政协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二)广泛开展网上履职,破解政协工作难题。各级政协深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域、载体等限制,创造新的履职形式,拓展新的履职空间,彻底解决“年委员”等长期困扰政协工作的难题。全国政协把网络议政、视频会议、远程调研等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类重要协商议政活动,实现网上履职经常化;创设远程协商会这一新的协商形式,探索与地方政协开展线上联动协商,把视频接到基层一线,形式更加鲜活,为地方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代表有序政治参与拓展途径;积极推动委员通过网络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大会发言材料等,提案和大会发言网上提交率100%。有的省级政协在“政协云”创立“微建议”这种新的履职形式,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和工作人员上下联动、协同履职,通过上级带动下级、同级比学赶超大大提升了市县政协工作质量。
(三)开展网上学习宣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全国政协创设网上书院,广泛开展线上线下读书活动,带动地方政协迅速跟进,政协委员读书蔚然成风,以书香政协带动书香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组织委员宣讲团、委员讲堂等在网上广泛传播正能量;在官网开设“我和政协大会说句话”栏目,向网民传播政协好声音。各级政协通过网络加强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多数省级政协开设新媒体账号。一些市县政协在手机端开设“微心愿”“微协商”等,搭建委员服务群众的信息桥梁,收到良好效果。
(四)精准统计评价履职情况,强化委员责任担当。一些地方政协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对委员履职情况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可视化图表和数据动态展示,对委员履职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实时画像,推动履职评价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有的市级政协通过委员履职服务管理系统,自动统计分析生成图文并茂的数据报表,直观地展示各专门委员会、各界别工作以及委员履职考核排名等情况,委员可随时上传、查询本人履职信息,系统可随时生成委员履职档案,政协领导随时可查看委员履职考评情况,有效激发了委员履职积极性。
(五)推动机关办公自动化,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各级政协机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机器换人,不断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水平。全国政协实现机关公文全面网上流转。一些地方政协利用全省统一的政务平台部署办公应用,实现与全省各级机关和直属单位、群团组织业务工作一网通办、相关人员一键联系。有的省级政协开发干部考核、重点工作督查督办系统。有的省级政协实现“掌上行政办公”。有的省实现省内政协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一些地方政协实现非密公文100%网上流转,机关工作人员100%开展无纸化办公和移动办公。
综上,各级政协以信息化赋能政协履职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政协信息化发展速度还落后于委员履职的迫切需求,各地政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例如,全国政协与地方政协缺乏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少政协履职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关联融合,基于数据分析的履职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协信息化工作队伍普遍比较薄弱,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特别是缺乏既懂政协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各地政协缺少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技术路线差异大、业务协同困难。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信息化在政协履职工作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四、以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政协履职工作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数字化变革,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推进履职工作现代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委员和机关干部数字素养。做好政协信息化工作,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在深入理解数字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委员和机关干部的数字素养,不断提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让政协人与数字化时代共同前进。
(二)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数据共享。要按照“十四五”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规划等文件关于“推进政协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推动政协机关与同级党政部门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另一方面,推动各级各地政协在一定范围内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把数字政协融入数字中国建设全局。
(三)创新网上履职,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一方面,要对一些前期的创新做法及时总结、改进、推广。另一方面,要围绕党的二十大部署的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将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政协履职创新融合起来,以政协数字化转型驱动履职方式变革,推动政协履职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
(四)强化数据分析,提升网上凝聚共识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实时了解社会动态和群众关心关切,及时做好党委政府决策的宣传阐释工作,合理引导预期、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厅、协商在基层等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群众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五)健全保障机制,提升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级政协机关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保障队伍,推动传统的信息中心向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转变,技术人员向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的综合保障人员转变,确保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得到充分应用。此外,要总结经验规律,完善政协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工作的相关制度,强化需求分析、提高建设质量、严格日常管理、增强应用成效,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和网上履职工作水平,为推动政协履职工作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全国政协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